去年“温比亚” 今年“利奇马” “中国菜都”期待“抗水淹”新大棚
从去年的“温比亚”到今年的“利奇马”,台风名称在变,降雨量在加大,不变的是寿光大部分乡镇蔬菜大棚遭殃的现实。很多人问,一轮轮的台风袭击,为啥受伤的总是大棚?“蔬菜之城”该如何扛住“洪峰之痛”?
按照科技日报记者的观察,很多可知与不可知因素凑到一起,检验着寿光的抗洪能力。寿光处于平原地带,境内十分平坦,有多条河流自南到北流入大海,但这些河流大多曲曲折折,并不利于排洪。南高北低、平原地形决定了寿光“容易聚水”的现实。这是寿光受灾的基本面问题。
受台风“利奇马”的影响,8月10日9时至11日22时,寿光平均降雨287.4毫米,折合降水量6.32亿立方米,根据官方说法,本次过程降水量为当地自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降水。在此之前,早在8月9日,寿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已发布《关于弥河、丹河上游水库泄洪的紧急通知》,为提前防御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自8月9日15时开始执行预泄方案。
上游开闸放水,自身遭遇60年一遇特大降雨,地势低洼,这三重可知、不可知因素叠加直接增加了寿光遭遇水灾的几率。但这还不是全部。
寿光大棚容易受水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结构特殊。为减少受风面积,增加地温,寿光的冬暖式大棚普遍采用半地下结构。但“技术是把双刃剑”,下挖0.7米左右的结构直接导致了大棚进水、存水情况严重。
据官方初步统计,“利奇马”带来的降雨强度超去年的“温比亚”,导致寿光市低洼易涝区1.8万个大棚进水,13万亩农田受灾,沿河部分村庄9.3万群众撤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
台风来袭,让山东省上上下下极为警觉。早在11日上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就冒雨赶赴寿光,现场查看雨情汛情,研究指导泄洪方案。12日,寿光弥河出现三处决口,这位省委书记冒雨乘坐装载机深入一线、现场指挥的镜头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传递着官方急民所急、与民同在的态度。
去年,当地侵占河道的现象曾饱受外界诟病。据记者了解,在去年“温比亚”台风之后,寿光用一年时间进行了大面积的水利整修,也对当地的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从河床整治、坝体建设、桥梁修筑到拆迁清障。而在“利奇马”来临前,除了进行水库泄洪,还对所有水利设施包括水库、河道、桥梁、泄洪道、溢洪道等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去年受灾严重的青州、寿光、昌乐三县交界低洼处,配置了农田排水移动泵站和备用发电机等。这些都在今年发挥了很大作用。
官方的重视、民间的积极、外界的关注虽然并不能拖住“利奇马”的步伐,但却能减轻些许痛苦,或多或少地挽回损失。
生活还要继续……
建棚种菜是寿光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后者“中国菜都”的美名。在这里,农耕文化深入百姓骨髓,科学技术的加持,勤劳智慧的秉性,让寿光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与批发市场。
“温比亚”来了,走了;“利奇马”来了,走了。它们还会不会换一种名字再来?谁也不敢说。但我们看到的是:台风一次次摧残了菜都的大棚,却没有摧毁菜农们的信心,如同去年一样,成千上万的新大棚还会拔地而起。
新技术正在研发,到时候“抗水淹”将成为寿光大棚的新名片。到那时候,菜都才会有底气应对洪灾。
而我们,正期待着新大棚的到来。(记者 王延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