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产业壮大“摘穷帽”贵州奏响脱贫攻坚协奏曲

发布时间:2019-07-27 13:48:29来源:光明网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是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贵州时的话语至今还萦绕在耳边。

  四年后的今年,“小青瓦、 白灰墙 、穿斗枋、 雕花窗”一栋栋一幢幢有着浓浓黔北风情的民居,错落有致矗立在田畴大坝、茶丛深处。三年内,贵州省金花村通过发展农业特色旅游,在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6400元。“做幸福的农民”已然成为了村民们常挂嘴边的集体口号。乡亲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就是贵州为“精准扶贫”提交的最直观的成绩单。

  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贵州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用有力的行动,扎实的工作为贫困县摘帽,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地施策 云端大数据融合创成效

  “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贵阳市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给予了这样的肯定。

  贵州具有发展超大规模云计算基地所需要的气候、水、电条件。贵州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果断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时至今日,贵州已经以“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聚集、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全球第一大数据交易所”等多个“第一”形成了领跑之势。

  作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贵州的精准扶贫之路伴随着扶贫手段的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优秀,贵州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贵州“扶贫云”有效解决了基层跨部门、跨系统重复填报数据,实现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通过看房、看粮、看劳动力等指标以“贫困指数甄别贫困户。仅2018年,贵州“扶贫云”就帮助全省各地计划脱贫36万余户140万余人。除省级“扶贫云”,各市州县也纷纷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扶贫云群”,覆盖千乡万村。

  用科技赋能扶贫,贵州精准扶贫,乘“云”而上。

  因县施策 特色产业发展促增收

  “自从做了茶产业之后,我们全部都富裕起来了!茶产业带动乡村旅游,我们更近一步富裕起来!”金花村村民组组长徐学良提起“茶旅一体”有说不尽的感慨。

  金花村属于全国采茶第一大县——湄潭县。多年来,金花村的村民们过着依茶山而居、伴茶香而作的生活。2015年,金花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跑出了村民致富加速度。当茶产业碰上了游客,迸发出新型产业模式,“茶旅一体”更是让“建设”新农村到“经营”新农村完成了华丽变身。

  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是茅台酒用有机高粱的原产地,因而被称为“茅台酒第一车间”。多年前,村民外出务工,村内土地撂荒严重限制了当地的发展。2018年,村里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流转土地,种植高粱。如今,村民在提到政府帮扶下特色产业为自己脱贫时都笑着说:“我的孩子们都愿意回来,生活变好了不想出去打工了”。

  以“农旅文一体化”打造美丽乡村,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民欢喜“回巢”,因县施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富起来。还有,织金竹荪、贵州猕猴桃、兴仁薏仁米,这些驰名市场的黔货山珍,都离不开贵州“一县一业”战略。

  因人施策 脱贫致富“摘穷帽”

  “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将脱贫摘帽落实到人,要在致富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就必须做到因人施政、分类帮扶,搭建各类工作就业平台。

  52岁的母先才是花茂村仅存的做陶手艺人。土陶制品缺乏销量,母先才供养一对儿女读书,一度十分吃力。几年前,通过政策支持,母先才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基金,追加投资、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如今,除了陶艺馆、陶艺体验吧,母先才还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把家中的土陶运往全国。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从陶艺吧到古法造纸特色工坊,从创客中心到教育拓展培训基地,从农家乐到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多方面,多模式,多领域的充分灵活就业模式在贵州大地全面开花。

  坐拥秀美风光,禀赋良好资源的多彩贵州,多年来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踏实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今日的贵州,早已迈开开放发展的铿锵步伐,正在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贴上新的靓丽名片。

  奏响精准扶贫的进行曲,唱响脱贫攻坚的新战歌。贵州,正当时。(段星宇)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