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际 >

百年来尼罗河最高水域淹没苏丹

发布时间:2020-09-04 15:08:32来源:
  
 
百年来尼罗河最高水域淹没苏丹在蓝色和白色尼罗河相遇的苏丹的图蒂岛上,自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河流水域使人们挣扎着遏制不断上升的洪水。

  ©ASHRAF SHAZLY 尼罗河的洪水淹没了苏丹的Tuti岛,它夹在喀土穆和Omdurman两座城市之间,摧毁了房屋并迫使人们逃离

  ©ASHRAF SHAZLY 青尼罗河水位已升至一个世纪前的最高记录,通过建造沙袋拦河坝,为阻止河流而进行的大量努力Tuti的人在喀土穆和Omdurman这两个孪生城市之间走来走去,他们用沙子和小石头装满袋子,这通常是徒劳的,以防止水淹没他们的房屋。

  

一群站在卡车旁边的人:苏丹安全部队为因洪水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提供了食物和援助,并提供了沙子来阻止水位上升

 

  ©ASHRAF SHAZLY 苏丹安全部队为因洪水被迫离开家园的人提供了食物和援助,并提供了沙子来阻止水位上升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赋予生命,但尼罗河也给许多人带来不幸和痛苦。

  “三天前的午夜,水入侵了我的房子,”穿着红色头巾的斯瓦金·艾哈迈德(Swakin Ahmad)说。

  “我们深陷其中。我和我的丈夫以及我们的五个孩子逃跑了……手里拿着一些东西。”

  每年在雨季,河水泛滥,岛上的人们期望水域上升。

  居民们说,但是没有什么比今天的洪水更适合了。

  -更多天气预报-

  艾哈迈德说:“前几年,我们要离开家两个月,与朋友住在一起。”

  ©ASHRAF SHAZLY 世界上最长的尼罗河由白色和蓝色尼罗河组成,在喀土穆汇合在一起“但是今年是不可能的,因为水也进入了他们的房屋。”

  民防官员说,季节性洪水在当前季节已造成苏丹各地94人死亡,46人受伤,并摧毁或破坏了60,000多所房屋。

  ©ASHRAF SHAZLY 人们用沙袋装满路障,但洪水冲破,摧毁了房屋和财产水利和灌溉部本周表示,青尼罗河的水位已升至17.57米(57英尺),打破了自一个多世纪前开始测量以来的所有记录。

  但是许多人担心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

  苏丹和上游邻国埃塞俄比亚(青尼罗河发源地)的大雨预计将持续到9月。

  艾哈迈德说:“年轻人试图从我家抢救东西。” “但是那是绝望的,因为他们脖子上有水,什么也看不见。”

  居民在水道上投掷了临时拦河坝,但他们的努力已被上升的河水吞没了。

  伊克巴尔·穆罕默德·阿巴斯(Iqbal Mohamed Abbas)在她的教育中心对许多被迫离家出走的人表示欢迎,她说:“年轻人用简单的方法来减缓洪水的勇气。”

  她回想起岛屿被洪水淹没的前几次,回想起祖父母数十年前演唱的歌曲。

  阿巴斯说:“我为这些年轻人试图用身体阻止尼罗河而感到自豪,”

  但是这次看起来更糟了。

  苏丹水利部预测,今年的洪灾将比1998年大,该水灾摧毁了多个州的数万所房屋,使超过100万人流离失所。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估计,全国已有380,000人受到影响。

  -天气变化-

  尽管跨越青尼罗河的一座145米(475英尺)高的水电大坝上游有争议的建筑,但洪水泛滥,埃塞俄比亚后方的巨大水库已开始填充。

  苏丹和埃及都将巨型水坝视为对其水供应的威胁,但埃塞俄比亚高地的大雨缓解了短期内对水资源短缺的担忧。

  但是,一些专家,例如美国研究和竞选组织国际河流组织(International Rivers)警告说,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天气模式变化可能会导致青尼罗河流域发生不规则的洪水泛滥和干旱事件。

  对于Tuti人民来说,创纪录的洪水背后的原因无关紧要-悲剧是失去家园。

  心理学家恩西拉·沙拉夫(Enshirah Sharaf)说,人们更愿意冒险溺水而不是离开自己的财产。

  沙拉夫说:“我不得不说服他们离开家,这令人心碎。” “没有什么可做的,到处都是水。”

  人们的家被冲走了。

  沙拉夫说:“我告诉他们有可能重建你的房屋,但我们将无法复兴那些溺水而亡的人。”

  随着居民堆积更多的沙袋,军队赶来提供帮助。

  对于苏丹来说,去年是军事独裁者奥马尔·巴希尔(Omar al-Bashir)被推翻的地方,士兵们带来援助的出现似乎是对过去的一种改变。

  陆军将军希萨姆·卡玛尔(Hisham Kamal)说:“我因为缺乏睡眠而眼红。”他带领一支由90辆载有食物的卡车和沙子阻止水域的运输队。

  他说:“我来帮忙。” “这是我们的责任。”

  sk / pjm / dwo / kir

  图库:照片显示贝鲁特爆炸的后果(今日美国)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