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三大创新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9-10-17 18:23:09来源:人民网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我国大学的必修课程。过去,思政课的上法很传统、很古板,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一个PPT能给不同的学生讲几年都不变,这样的课令多数学生上课时提不起兴趣。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一些现代化手段的注入,思政课堂上不乏创新。有的高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分层式教学,有的高校创新推进专题式教学、实践教学,有的高校组织学生运用专业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有的高校引入慕课、新媒体互动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学生点赞、同行认可、社会关注的思政“金课”,学生争相选课,一座难求。

创新一 请名师大家上思政课讲台

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金课”离不开金牌教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师大家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思政课,课堂效果明显改善。

“我的生日是1月28日,从小妈妈就跟我说,这是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的日子。知道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什么?就是重庆大轰炸,舅舅把我夹在腰里天天躲进防空洞……”这是去年上海交大教授刘西拉给学生们上思政课“读懂中国”的情景。身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刘西拉和学生们分享了几十年前自己入读清华大学时在圆明园遗址上的新生教育课,又一次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工程界专家,他讲解如今中国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楼、高坝,世界第一的高桥、高铁,以及“以柔克刚”抗震建筑的东方智慧;作为思政教育者,他不回避全国接近60%城镇化率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土、木二字叠起来,才是‘未来’的‘未’……”课堂上,学生们时而蹙眉三思,时而会心一笑。

“读懂中国”是上海高校开设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的一部分。像这样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已在上海高校实现全覆盖。从复旦大学“治国理政”、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到华东理工“绿色中国”、东华大学“锦绣中国”,50多门“中国课”可谓一校一特色。这些别具一格的“亮眼”课程深得学生喜爱。

北京市开展了“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公选课,邀请金一南、胡鞍钢、李稻葵、林毅夫等19位高校内外的理论名家为首都大学生共上一门课。这门课程率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8所高校试点,每学期记两学分。名家们从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视角,介绍经典书目并进行理论阐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一做法也非常受学生欢迎。

教育专家认为,要讲好思政课,就要选好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有人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思政课教师配备,要“留得住亲儿子”“招得来好女婿”“引得来金凤凰”。“留得住亲儿子”,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毕业生留下来,还要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就读马克思主义专业,让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留下来做思政课教师。“招得来好女婿”,就是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理工科优秀教师通过转岗或兼职成为思政课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长期与学生打交道,育人理念和方法都很独到,让他们来讲思政课,很可能会讲出新意,讲出特别的味道,学生或许会更喜欢。“引得来金凤凰”,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法学、文学、艺术等优秀人才引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优化学缘结构,同时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行业翘楚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创新二 用新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改革

思政课是一门课程,课堂教学是首位。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好讲,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实讲好思政课,做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并非易事。为了讲好思政课,提升课堂效果,很多高校正探索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技术手段引入思政课堂。在线课程、智慧课堂、问题链探究、混合式教学、情景剧体验、微电影导学、选修课创设等,都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产生了新推动。

北京理工大学将VR技术引入思政课堂,让教学生动起来。比如,学生们戴上VR眼镜,“重走长征路”,通过虚拟环境体验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以及遭遇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我转身面对正在爬山的战士,他们的面部表情都很真实,耳边传来的是风声。老班长告诉我,让我快点跟上队伍。”研一学生高杨摘掉VR眼镜后表示,“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易从没有这么真切,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你给改革开放打多少分?”课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让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在线课堂,并用手机为大家发来这样一道选择题,还打开了弹幕功能。“我打100分”“深圳人民表示改革开放的好处很多”“99.99分”……同学们拿起手机表达想法。

这是清华大学的智慧教学辅助工具“雨课堂”。老师和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连接微信,将学生在微信上的答题和评论一一投射在大屏幕上。通过“雨课堂”的答题和弹幕功能,现场对学生进行测试和学习成效调查。思政课同信息技术融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授课方式,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期待。

创新三 在社会大课堂中实现理论认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上好思政课,只有课堂教学的小课堂还不够,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在社会大课堂中加以运用。

今年暑期,北京市组织思政课教师“看北京、看变化、看成就”,几支教师队伍分赴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北京冬奥组委、世园会等开展学习实践。“我们学校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航空航天部门及相关部门工作,应该把大兴国际机场最新发展状况融入日常教学,这样会对他们未来发展有更好的指导。”参观大兴国际机场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张树焕表示。

今年9月,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邀请,来自首都部分高校、通州区部分中学的16位思政课教师,走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现场,观摩了全体会议对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专题询问。问及对于这项活动的感受,这些教师普遍反映,对于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来讲,这样直观的参与体验让原来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

前不久,西安工业大学部分学生参加了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带着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平时的思考和困惑,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村庄、走进企业,去认知社会。当了解到一位自主创业养牛专业户的艰辛后,大一学生雷越越表示,这次的实践活动,让她对自主创业有了新的认识。“应该先把自己的课程学好,然后在学习中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再确定往后的学习就业方向。”她说。

理论需要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师生们不但获得了鲜活的一手资料,而且有机会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考察分析,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自然而然增强了对理论的认同,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指导实践的巨大飞跃。

·后记

思政课改革任重道远

思政课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思政课改革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仍然不小。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入脑率”“走心率”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永无止境。思政课承载着理论阐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等多重功能,需要教师站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缺乏有效分析,特别是对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精准释惑”,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出现“两张皮”现象。

当前的思政课堂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学理念不够到位、内容不够鲜活、手段不够新颖等问题。思政课普遍的还是大课堂较多,相对于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的专业小课堂,思政课堂的精细化程度明显不足。部分课堂重知识轻立场、重娱乐轻思想、重案例轻教材,个别老师为了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喜好,淡化了思想教育、弱化了学科内在逻辑、虚化了科学理论传播,把思政课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课甚至是通识课。

总之,思政课堂的改革改进任重道远,相关部门、高校要结合课程设计和开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最终让大学生们真正爱上这门重要的课程。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