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激发教学团队发展新动能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已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学校三级培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纳入发展目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也基于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需求提出了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意味着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支撑,必须将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坚持“四有四新”,全面助力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
有更优结构,契合新要求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结构基础。早在2008年,国家便从“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专业带头人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当下,“双高计划”的实施更是明确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结构化的方向和要求。为契合新时期新要求,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必须调整优化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盘活资源存量,依据专业群结构调整重组内部构成。随着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方式由过去注重单一专业向专业群建设转移,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结构优化要紧紧抓住专业群建设契机,坚持“双师型”特色,分类型构建结构化专业教学团队。
二是做优资源增量,增强发展后劲。高职院校一直面临教师数量紧缺难题,学校应兼顾高端研发型和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教师资源供给,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技能大师,实现重点建设专业领域行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博士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全覆盖,并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专兼等结构比例。
有更好合力,凸显新优势
目标定位明确、成员分工合作、多元力量凝聚、共建共享共赢,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当前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团队合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普遍面临合作意识不强、合作领域窄化、合作平台欠缺三方面的问题。因而,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在合力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共同愿景,引导教师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增强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专兼教师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宽领域、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内容。当前的合作内容还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在技术攻关、机器设备改进、专利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方面的合作。
三是搭建多元合作平台,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高端产教融合平台、“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技能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凝练特色团队文化,形成合作教改、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服务融合共生的发展态势,凸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集群合作的新优势。
有更强能力,实现新作为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载体的打造。与单一专业教师相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具有更强的引领力、更广的辐射面和更深的影响力。为彰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高水平特质,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的制定,还需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柔性引进高层次研究团队。如通过引进“国千”“省千”,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参与国内外课题研究或技术攻关项目,发挥高层次团队的引领和标杆作用,提升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品牌效应。
二是选好培育好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是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担负着规划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职责,其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因而,必须选择能够促进校企深度频繁互动、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具备精深专业造诣、拥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关系的教师担任,并将其专业建设与专业治理能力提升统一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程中。
三是实施并完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提升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广泛开展出国(境)研学、学历晋升、下企业实践等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通过培养培训使教师适应新形态教学方法、思路和理念,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用好政府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既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也帮助地方行业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打造服务品牌和质量信誉。
有更活机制,激发新动能
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新动能的激发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创设良好用人环境。
一是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借“访问工程师”等项目推动专业教师向企业流动,兼任工程师,另一方面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向学校流动,担任兼职教师,尝试探索校企兼职兼薪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互兼、互派、互用。
二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态。专业教学团队是一个上位概念,其下涉及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课程、不同项目的教学组织。高职院校可尝试探索课程组、项目组、工作室等分工协作、灵活弹性、适应性强的多样化教师组织形态,并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经费支持,从而释放更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活力。
三是完善专业教学团队考核激励机制。结合教师岗位聘期考核,并将个人与团体有机结合,给予物质、精神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激励。此外,还要争取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发展,有效改变部分教师不努力的现象,深度挖掘团队教师的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