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培训不是法外之地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少家长给孩子选择了时间场地相对灵活,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线上培训机构。然而,这些培训机构的授课内容、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学科类培训人员是否具备合法资质和基本教学能力?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在培训内容、培训时长、培训人员、信息安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近年来,在线教育持续火热。《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年增长率分别为29.7%和63.3%。不可否认,线上培训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但跟许多互联网产品市场一样,线上培训市场如今也面临野蛮生长的质疑,在叫座的同时,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机构只拥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缺少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处于“裸奔”状态;有的机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便拉些路人就冒充高级教师;还有的存在经营不规范的问题,如设置的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等,加大了用户消费风险。
线上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监管盲区。从教学内容上看,相当多的线上培训机构都在进行超前教育,这意味着,线上培训本质和线下培训机构无异。现在国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班,对有偿家教禁令不断,但架不住一些人打着“互联网+教育”名号,把线上培训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产品,以此规避监管。有鉴于此,把线上培训机构纳入统一治理,就成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在于实施备案审查制度,意味着不仅重视前置审批,更要重视过程监管,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合法的线上培训选择,同时也能督导在线培训提质升级,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内容。
有观点认为,充分市场化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随着市场趋向饱和,竞争重心转移,线上培训的种种问题将会自然消解。这种看法在某些行业可能适用,却未必符合教育市场的规律。因为教育行业的本质是个“慢行业”,可能需要数年耕耘才能换来好口碑,而许多号称互联网化的机构,只是急于在资本市场上画大饼、做大规模,不仅没有用好“一块屏幕”的技术优势,反而助推了校外培训急功近利的心态。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机构推出“终身VIP”项目,甚至动员学员线上线下拉人头。这次《意见》规定了怎样按课时、周期收费,是一种有意识的制约,是在提醒资本抑制“唯快不破”的天性,学会敬畏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行业。
今年,“互联网+教育”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对互联网模式的正面肯定。作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态,线上教育培训的规范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但从教育的角度讲,培训行业不是一门纯粹的生意,它要警惕跑马圈地的流量思维。针对某些线上培训乱象,需要探索“互联网+监管”机制,改进监管技术手段,把不合格的公司逐出市场,让优质的公司得到更多褒奖,从而让线上培训释放出更多的技术红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