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级隧道坍塌应急救援演练在文笔山1号隧道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06-24 10:32:05来源:
6月23日,为深入开展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福建省相关部门在中铁十四局三公司承建的莆炎高速公路三明段YA16合同段文笔山1号隧道成功举办隧道坍塌应急救援演练。
演练现场(一)
演练模拟,因连续阴雨对浅埋段山体不断冲刷,导致文笔山1号隧道右线距掌子面20米处发生关门式坍塌,2名掌子面作业人员被困。
项目部立即启动救援预案,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条件和围岩情况,确定救援方案。首先使用多功能救援钻机在塌方体右侧打通直径约10厘米生命通道,输送氧气和食物,同时用隧道液压顶管救援设备在左侧打通一条直径约1米的逃生通道。
演练现场 (二)
演练中,各小组分工合作,隧道智能监控系统中的人员精确定位、语音呼叫、洞内监控、气体监测等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确保了救援的科学进行。
经过22小时的紧急救援,被困人员被全部救出,演练结束。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增贤对此次演练的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总结提升交通建设工程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落实防汛防台职责。
演练现场 (三)
文笔山1号隧道全长4.7公里,双向六车道。隧道围岩岩层软弱、破碎,稳定性差。洞身地下水发育,洞顶完整中风化岩厚度较薄,施工中易产生突水、突泥等风险,最大埋深648米,不同等级围岩交错分布,在隧道施工中极具代表性。
跑步救援
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建设者通过“机械化减人”,降低隧道施工风险,避免因施工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在隧道掌子面施工中采用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钻孔,立架作业采用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喷锚作业采用湿喷机作业,仰拱作业采用液压仰拱栈桥实现连续化作业,向现代化隧道施工迈出坚实的一步。
紧急救援
此次演练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应急管理厅、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三明市应急管理局、大田县人民政府、三明市交通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三明莆炎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办,约200名嘉宾和参演人员参加演练。
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建设者合影留念
莆炎高速公路三明段全长236.95公里,三明境内项目路线起于三明市和福州市交界山头顶,顺接莆炎高速永泰梧桐至尤溪中仙段(福州市境)终点,途经尤溪县、大田县、三元区、明溪县、宁化县、建宁县,终于建泰高速公路相交的金饶山枢纽互通,设计时速100公里。(赵立宝 王杨)
演练现场(一)
演练模拟,因连续阴雨对浅埋段山体不断冲刷,导致文笔山1号隧道右线距掌子面20米处发生关门式坍塌,2名掌子面作业人员被困。
项目部立即启动救援预案,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条件和围岩情况,确定救援方案。首先使用多功能救援钻机在塌方体右侧打通直径约10厘米生命通道,输送氧气和食物,同时用隧道液压顶管救援设备在左侧打通一条直径约1米的逃生通道。
演练现场 (二)
演练中,各小组分工合作,隧道智能监控系统中的人员精确定位、语音呼叫、洞内监控、气体监测等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确保了救援的科学进行。
经过22小时的紧急救援,被困人员被全部救出,演练结束。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增贤对此次演练的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总结提升交通建设工程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落实防汛防台职责。
演练现场 (三)
文笔山1号隧道全长4.7公里,双向六车道。隧道围岩岩层软弱、破碎,稳定性差。洞身地下水发育,洞顶完整中风化岩厚度较薄,施工中易产生突水、突泥等风险,最大埋深648米,不同等级围岩交错分布,在隧道施工中极具代表性。
跑步救援
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建设者通过“机械化减人”,降低隧道施工风险,避免因施工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在隧道掌子面施工中采用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钻孔,立架作业采用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喷锚作业采用湿喷机作业,仰拱作业采用液压仰拱栈桥实现连续化作业,向现代化隧道施工迈出坚实的一步。
紧急救援
此次演练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应急管理厅、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三明市应急管理局、大田县人民政府、三明市交通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三明莆炎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办,约200名嘉宾和参演人员参加演练。
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建设者合影留念
莆炎高速公路三明段全长236.95公里,三明境内项目路线起于三明市和福州市交界山头顶,顺接莆炎高速永泰梧桐至尤溪中仙段(福州市境)终点,途经尤溪县、大田县、三元区、明溪县、宁化县、建宁县,终于建泰高速公路相交的金饶山枢纽互通,设计时速100公里。(赵立宝 王杨)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华科普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华科普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